神经外科被誉为医学界最复杂、最危险的生命禁区。在这里,每一毫米的操作都关乎着一个人的生死存亡。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敏副主任医师,就是这样一位坚守在禁区门口的守护者。他用一把手术刀,为无数陷入黑暗的患者和家庭,重新点亮希望的灯。

神经外科主任张敏副主任医师
初心如磐:生命的重量,从选择那刻就已注定
“生命所系,性命相托。”这八个字,从张敏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,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。选择神经外科,意味着选择了医学领域中最复杂、最精细的道路。他常说:“每当看到患者和家属那充满期盼、甚至绝望中透着一丝希望的眼神,我就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。”
他深知,手中的手术刀,轻可重塑人生,重可关乎存亡。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,让他在二十年的从医生涯中,不敢有一丝懈怠。

匠心而行:在毫米之间定成败
神经外科手术,是在毫米、毫厘之间定成败。张敏始终秉持着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行医态度。他深知,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因此,从门诊接诊到术后康复,他力求全程关注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,不仅是手术台上的操刀者,更是患者整个治疗周期的规划者和守护者。张敏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他坚持与每一位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耐心的沟通,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病情,坦诚地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。这份真诚,赢得了患者毫无保留的信任。
为不断提升技术水平,他多次前往省内外顶尖医院进修学习,系统掌握了神经系统肿瘤、颅脑外伤、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先进诊疗技术。他不仅将所学知识带回医院,更勇于创新实践,开创了院内神经外科领域的多个第一:开展第一台脑血管造影术,为脑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打开新大门;完成第一台神经内镜下脑出血清除术,利用微创技术,以更小的创伤、更快的恢复速度,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。
这些技术的开展,让医院神经外科诊疗水平迈上了新台阶,也让本地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。

仁心致远:信任,是医患之间最温暖的桥梁
在张敏看来,比手术成功更让他动容的,是医患之间那份珍贵的信任。
他至今难忘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大爷。老人因严重脑出血入院,家庭条件十分困难,家属凑齐手术费后已所剩无几,却在术前谈话时说出这样朴实的话:“医生,我们不懂医学,但我们把父亲完全交给您。您尽力就好,无论结果如何,我们都感谢您。”这句真诚的信任,让张敏深感责任重大。手术成功后,老人紧握他的双手,无声的泪水诉说着千言万语的感激。“患者的信任,家属的托付,是我们肩上最重的责任,也是我们工作中最温暖的收获。”张敏动情地说。
还有一位在疫情期间于常德遭遇交通事故的海军战士,当时伤情危重,且举目无亲。张敏得知后,积极协调重症监护室床位,参与抢救,并在患者病情恶化时组织全科讨论,制定最优手术方案。术后患者恢复良好,家属为表感谢发送的红包,也被他婉言谢绝。“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职,患者康复就是最好的回报。”

传承之光:打造有技术硬度、有人文温度的团队
作为科主任,张敏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,也十分重视年轻医生的培养。他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,将严谨的作风、精湛的技术和仁爱之心传递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。他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技术硬度、又有人文温度的医疗团队。在他看来,医学的未来在于微创化和精准化,他将继续深入研究并推广神经内镜、显微镜等微创技术,让患者创伤更小、恢复更快。



从医二十年,张敏始终初心不改。他用一把手术刀,在方寸之间演绎着生命的奇迹;用一颗仁爱心,在医患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。他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外科专家,更是值得托付的生命守护者。
责编:邢修宇
一审:胡蔓
二审:刘宏远
三审:姚军 陈世杨
来源: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
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工作结账会
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港中坪片区建设发展工作调度会
陈远到常德高新区调研走访新招引、新投产项目
周振宇来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开展调研
鼎城区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
鼎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2025年第十二次集体(扩大)学习
鼎城:组织开展“看活力鼎城 聚银发力量”重阳节老领导参观考察暨座谈活动
陈远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
下载APP
分享到